2014年《半月谈》第24期
公务员申论考试归根到底是一种能力考试,尤其注重对考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这也是考生仅通过做题难以取得申论高分的原因。因此,考生唯有提高以上几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提高申论成绩的目的。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应试者可以通过阅读近一年来的《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时政刊物的方式关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来达到积累申论写作素材的目的。
为帮助考生积累素材,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将会持续更新半月谈,同时考生应结合《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智能升级版中申论指导进行全面复习。
我们应当鼓励自由创造的思想激情,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应当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应当涵养自主创新的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但是,更直接、更迫切也更有效的,还是充分释放市场的能量。有一种需求,就会有一种供给。这里有驱动创新最强大的动力,有引领创新最灵敏的导向。
可是,当我们把创新的热望更多地寄予市场的力量,蓦然回首,却察觉我们已有的一些宝贵的创新技术,成熟的创新产品,居然遭遇莫名的冷落。
如何让世界钦羡的中国市场,真正成为驱动中国创造的强大引擎?
无疑,公正透明的竞争规则,市场准入的国民待遇,这是创新者最为看重的跳板和最可宝贵的机会。
审视中国制造业,不乏这样的怪象:有一些历经艰辛研发出的创新产品,技术过硬,性价比高,颇受国外用户及外资企业欢迎,但在国内推广时却遭遇种种“明沟暗壑”,不少企业用户宁可频频去西方国家考察,高价采购,也不给你半点机会。“闭门羹”的背后是什么?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小聪明”。外国机械出了故障,那是正常,上级不会责怪;用价廉物美的国产机械出了故障,反而会被质疑。还有暗箱操作、利益寻租的“潜规则”。明明是不具备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竟也能轻松夺标,只因为其中有搬不上台面的利益输送。创新者攻克了高新技术难关,却倒在了自家市场门前,这是他们最无奈困惑也有苦难言之处。显然,当务之急便是拆除各种隐性壁垒,清理各种竞争歧视,让公平的市场成为驱动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正在打造中国开放升级版,让不断翻新的负面清单招引更多的外来资本,更低门槛的贸易规则开放更多的外来产品。在这一升级版中,如何深化对内开放的内涵,建设对内开放的新局?
驱动创新,还需有加快新兴产业成长的政策激励,还需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共服务,这是国际的通行惯例,也是普世的发展路径。
反观当下,在一些地方政府设备招标过程中,竟有明确的“资格门槛”,非进口不要,白纸黑字地写着“品牌要求:合资、进口”,导致优质价廉的本土“国货”始终竞争不过带着洋味的“品牌”。政府采购公车,也往往对昂贵的外资或合资品牌“情有独钟”,而对自主品牌的车辆大多“不值一看”。其实,放眼世界,哪一个国家对民族产业、本土品牌没有政策性保护和倾斜性扶植?就以美国为例,早就出台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在产品性能、价格相当的情况下,优先购买本国产品。
看我国的汽车业,从2009年开始市场销量就一直居于世界第一,跨入全球汽车大国行列。但其发动机等关键核心部件还严重依靠国外,自己的零部件企业差不多全线垮塌,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汽车强国梦”的实现依然有影无踪。政府着意去倾斜中外合资,到头来中方更多地沦为了代工,恰恰是一些曾被冷落的民营企业挺起脊梁打破了外资的技术神话,不仅获得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可,而且具备了在发达国家市场攻城略地的实力。吉利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我们对矢志于创建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究竟助推了什么?国家年年加码的科技投入,有多少投向更具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政府名目繁多的高额产业补贴着意激励的,究竟是企业的投机还是真正的创新?
提供政策引导,鼓励研发投入,用好政府采购,培育民族品牌。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当然,对自主创新更具价值的是,每一个国人都应涵养修炼成熟自信的消费心态。
审视日常消费生活,不乏高调的世界主义者,在他们的消费视域中,商品是不应有国界的,开放是不应有门槛的。看上去,有道理。但是,我们若再往深处想一想,或许就该恍然:利益是确有其国界的,开放是确有其方向的。打开窗子看风景。漫步日本街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满街都是豪华轿车,大多还是日本本土品牌的中级轿车。登陆韩国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彰显“身土不二”的爱国情怀。我们自应清醒,开放的目的首要是本国的产业发展,同时吸纳世界的先进科技,把优质的中国产品提供给世界,把先进的中国创造交流给世界。
让人困惑的是,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中国制造的进步已经引得世界瞩目,但在不少国人的意识深层,盲目崇洋的消费阴影依然是化不开的浓重:月亮就是外国的圆,外国的产品一定比国产好,甚至发生有高中生宁可卖肾也得买苹果手机的悲剧。市场中盲目崇洋现象的背后是民族自信的流失,是创新精神的自戕。本土企业的产品难得市场的检验,何谈它的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国内的自主创新一再遇阻市场的隐形壁垒,大众心中的产品品质自信、消费安全自信和品牌文化自信,又从何处生长?
创新驱动的,既是民族产业,更是国家形象。
驱动创新的,既有市场的公平,更有民族的自信。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年《半月谈》第23期
为帮助考生积累素材,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将会持续更新半月谈,同时考生应结合《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智能升级版中申论指导进行全面复习。
以下是2014年《半月谈》第24期内容:
谁来驱动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已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大标识。谁来驱动创新?则是中国经济努力新作为的迫切课题。我们应当鼓励自由创造的思想激情,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应当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应当涵养自主创新的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但是,更直接、更迫切也更有效的,还是充分释放市场的能量。有一种需求,就会有一种供给。这里有驱动创新最强大的动力,有引领创新最灵敏的导向。
可是,当我们把创新的热望更多地寄予市场的力量,蓦然回首,却察觉我们已有的一些宝贵的创新技术,成熟的创新产品,居然遭遇莫名的冷落。
如何让世界钦羡的中国市场,真正成为驱动中国创造的强大引擎?
无疑,公正透明的竞争规则,市场准入的国民待遇,这是创新者最为看重的跳板和最可宝贵的机会。
审视中国制造业,不乏这样的怪象:有一些历经艰辛研发出的创新产品,技术过硬,性价比高,颇受国外用户及外资企业欢迎,但在国内推广时却遭遇种种“明沟暗壑”,不少企业用户宁可频频去西方国家考察,高价采购,也不给你半点机会。“闭门羹”的背后是什么?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小聪明”。外国机械出了故障,那是正常,上级不会责怪;用价廉物美的国产机械出了故障,反而会被质疑。还有暗箱操作、利益寻租的“潜规则”。明明是不具备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竟也能轻松夺标,只因为其中有搬不上台面的利益输送。创新者攻克了高新技术难关,却倒在了自家市场门前,这是他们最无奈困惑也有苦难言之处。显然,当务之急便是拆除各种隐性壁垒,清理各种竞争歧视,让公平的市场成为驱动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正在打造中国开放升级版,让不断翻新的负面清单招引更多的外来资本,更低门槛的贸易规则开放更多的外来产品。在这一升级版中,如何深化对内开放的内涵,建设对内开放的新局?
驱动创新,还需有加快新兴产业成长的政策激励,还需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共服务,这是国际的通行惯例,也是普世的发展路径。
反观当下,在一些地方政府设备招标过程中,竟有明确的“资格门槛”,非进口不要,白纸黑字地写着“品牌要求:合资、进口”,导致优质价廉的本土“国货”始终竞争不过带着洋味的“品牌”。政府采购公车,也往往对昂贵的外资或合资品牌“情有独钟”,而对自主品牌的车辆大多“不值一看”。其实,放眼世界,哪一个国家对民族产业、本土品牌没有政策性保护和倾斜性扶植?就以美国为例,早就出台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在产品性能、价格相当的情况下,优先购买本国产品。
看我国的汽车业,从2009年开始市场销量就一直居于世界第一,跨入全球汽车大国行列。但其发动机等关键核心部件还严重依靠国外,自己的零部件企业差不多全线垮塌,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汽车强国梦”的实现依然有影无踪。政府着意去倾斜中外合资,到头来中方更多地沦为了代工,恰恰是一些曾被冷落的民营企业挺起脊梁打破了外资的技术神话,不仅获得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可,而且具备了在发达国家市场攻城略地的实力。吉利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我们对矢志于创建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究竟助推了什么?国家年年加码的科技投入,有多少投向更具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政府名目繁多的高额产业补贴着意激励的,究竟是企业的投机还是真正的创新?
提供政策引导,鼓励研发投入,用好政府采购,培育民族品牌。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当然,对自主创新更具价值的是,每一个国人都应涵养修炼成熟自信的消费心态。
审视日常消费生活,不乏高调的世界主义者,在他们的消费视域中,商品是不应有国界的,开放是不应有门槛的。看上去,有道理。但是,我们若再往深处想一想,或许就该恍然:利益是确有其国界的,开放是确有其方向的。打开窗子看风景。漫步日本街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满街都是豪华轿车,大多还是日本本土品牌的中级轿车。登陆韩国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彰显“身土不二”的爱国情怀。我们自应清醒,开放的目的首要是本国的产业发展,同时吸纳世界的先进科技,把优质的中国产品提供给世界,把先进的中国创造交流给世界。
让人困惑的是,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中国制造的进步已经引得世界瞩目,但在不少国人的意识深层,盲目崇洋的消费阴影依然是化不开的浓重:月亮就是外国的圆,外国的产品一定比国产好,甚至发生有高中生宁可卖肾也得买苹果手机的悲剧。市场中盲目崇洋现象的背后是民族自信的流失,是创新精神的自戕。本土企业的产品难得市场的检验,何谈它的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国内的自主创新一再遇阻市场的隐形壁垒,大众心中的产品品质自信、消费安全自信和品牌文化自信,又从何处生长?
创新驱动的,既是民族产业,更是国家形象。
驱动创新的,既有市场的公平,更有民族的自信。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年《半月谈》第23期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