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模块训练(15)
1.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他所属的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出来罢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文学作品承载着表现文化特质的使命
B.作家与作品之间具有复杂的文化联系
C.文化的积累形成了特定的集体人格
D.浮士德的文化象征意义远高于其文化价值
3.对老百姓而言,不仅仅是在乎价格涨了几毛、降了几毛,而是想知道自己掏的钱是不是冤枉、是否合情合理。消费者之所以对电价等资源品价格波动那么敏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类价格多由政府制定,经营者又多是国有垄断企业。成本不公开、定价不透明,经营企业会不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暴利?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容易让消费者对资源品价格改革产生疑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公众对资源品价格波动相对比较敏感
B.资源品价格改革应给予公众知情权
C.垄断才是资源品价格难以改革的真正原因
D.政府应该退出资源品价格制定机制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通读文段,以“究其原因”为标志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会出现户籍制度并沿用至今。故较易排除C项。D项“维护政治统治”这一表述扩大了原文“维护……特权”,故可排除。对比A、B两项。“背景”与“根源”均可体现出因果关系,但文段尾句中重点提及“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且以“纵使”引导让步条件句,共同突出了“文化”的重要,而非“历史”。故可排除B项。
2.C【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荣格的观点“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即为主旨。第二句以“他在这里所说的”为标志可知后面均为对观点的解释。故文段主旨在强调“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分析选项可知C项为文段中心的同义替换。A项“作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B项“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均非文段重点;D项“浮士德”为文段例证,非重点。
3.B【解析】第一句话点出老百姓对资源品价格的敏感性;第二句话说明“敏感”的原因,即“因为这类价格多由政府制定……成本不公开、定价不透明”;文段中出现问号,回答问题是重点,所以主旨句是最后一句“正是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才容易让消费者对资源品价格改革产生疑虑”。面对“消费者产生疑虑”这一情况,我们应针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加以解决,故可知B项中“给予公众知情权”这一举措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符合文意。A项为现状阐述,与主旨不相关;C项与原文不符,真正原因应该是信息不对称;D项表述程度过重,且与常识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