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模块训练(18)
1.①中国是玉米主要生产国之一,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
②玉米营养丰富,是农作物中热量最高的粮食,人们称之为“饲料作物之王”
③明末清初中国人口从1亿增至4亿,玉米功不可没
④现今,全世界约70%的玉米用以发展畜牧业,以换取肉、奶、蛋等生活必需品
⑤学者曾把人均玉米数量视为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⑥明末清初时玉米传入中国,许多无法种植小麦的干旱、贫瘠之地也可开垦种植玉米,且产量比小麦高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③④①②⑤
B.①②④③⑥⑤
C.②④⑤①⑥③
D.④⑤②①③⑥
2.在现实中的卢浮宫,你需要在蒙娜丽莎的外围等上数十分钟,才能凑近那发黄的小画看上片刻。虚拟博物馆此时就可以发挥效用:攒动的人潮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推到眼前的只有高度还原的展厅景观和70亿像素无限细腻的细节和质感。而博物馆虽然有丰富的馆藏和长期列展,但因为空间有限,并不会将所有作品同时展示在展厅里,但在数字展厅,那些难得一见的艺术品你都可以随时观览。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数字博物馆的优势
B.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C.传统博物馆的技术局限
D.建设数字博物馆的重要性
3.学习西方并没有错,但把西方视为“真理”则大错特错了,中国并不拒绝其他文明和价值,但中国文化本身必须成为主体。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因为没有主体意识,中国文化就失去了主体地位。问题在于,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西方话语解释不了中国的一切。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西方话语不能说明自己。但是,很少有人去创造,去发明。这种情况不改变,中国永远不会有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概念和自己的理论,当然更不用说是文化软力量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学习西方时应首先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B.中西方文化都应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体系
C.自身强大后才能在文化交流中掌握话语权
D.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创造或创新应另辟蹊径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本题为语句排序题,从选项入手。首先判断首句,④⑥两句分别包含“70%”和“明末清初”这两个数据和时间,相较之下不适合做首句,故排除A、D两项。对比①②两句,①句为中美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的对比,②句是对玉米这一文段主题词的分析定位,对比可知,②句的概念引入更适合做首句。故以C项做验证。④⑤两句用以解释玉米为“饲料作物之王”,①⑥③以“中国”这一共同信息捆绑,举例论证前文观点,符合正常的行文开展逻辑。
2.A【解析】文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现实中的卢浮宫与数字博物馆进行对比构成并列,共同强调数字博物馆可以解决现实博物馆等待时间长及空间有限两个问题,即强调数字展厅相比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优势。A项正确。B、D两项无法体现出现实博物馆与数字展厅之间的对比;C项与文段主体不一致,文段重点为数字博物馆而非传统博物馆。
3.A【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先提出“学习西方时中国文化本身必须成为主体”这一观点,随后从“主体意识”“西方话语解释不了中国的一切”两个方面论述支撑这一观点的原因。分析选项可知,A项为文段中心的同义替换。B、D两项主体都为“中西方”,而“西方”并非文段重点;C项“自身强大”与“自身的主体地位”并非同一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