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内、编外差别这么大,你还不努力考编?
一直以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一直被公认为是铁饭碗,所以两个岗位的热度却从来没有下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们都有编制。那么什么是编制?事业单位包含的部门的很多,涉及的岗位也不计其数,那么到底什么是事业单位编制?在编与编外有什么区别?别急,下面小编一一为你介绍:
编制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 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 广义的编制是指各种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定额、结构和职务配置;狭义的编制即人员编制,是指为完成组织的功能,经过被授权的机关或部门批准的机关或单位内部人员的定额、人员结构比例及对职位(岗位)的分配。
编制的分类:
1.行政编制:凡是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以下简称国家机关)的编制,均为行政编制,所以公务员都是行政编制。
2.事业编制:凡是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内开支的单位均为事业编制。
3.企业编制:凡是为国家创造财富、从事物质生产和交通运输、商品流通等业务、其经费由企业成本费开支的单位均为企业编制。
事业单位的编制只有一种,即事业编制,不管是干部身份,还是工人身份,不管是领导,还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工勤人员,都使用的是事业编制。按照财政供给,事业编制又分为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编制。
1.全额事业编制,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学校等。
3.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医院和部分景点等。
4.自筹自支事业编制,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设计院、培训中心等。
除了以上三种分类,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身份——参公人员。参公人员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简称。 主要分为参公机关人员和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参公机关人员一般指的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使用的是行政编制,但是性质依然是参公人员;另外一类是参公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一般是某个行政机关的二级机构,编制一般使用的是事业编制,待遇参照公务员。
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在编人员”就是指已经纳入了该单位的人事编制,也就相当于正式员工。一般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事业单位和银行,员工可能会有在编和非在编的区别。而非在编人员是非正式工或者是临时工,虽然“同工同酬”的呼声一直都有,但编内和编外的工作人员的薪酬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工同酬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1.工资待遇:编内人员待遇是有保证的,因为编内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由当地财政部门发放,编外用工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是由事业单位本单位发放,没有编制的话待遇会差一点。主要表现为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补贴,偶尔年终还有点小奖金。以社会保险为例,正式编制人员有“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非在编人员虽然也有社会保险,但一般只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种。
2.人事制度:编内人员的人事关系由当地人事局管理,编外人员的人事关系由事业单位本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编内人员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龄的增长,职位的提升其薪酬、公积金、社保也都会相对应提高。但编外人员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职位也不会有什么变动。公职人员五年后被提拔,工资待遇会得到很多提高,但编外的就不行,五年后还是那个工作,还是那个岗位。
3.晋升途径:一般来说有职位空缺出来的时候,优先考虑的一般都是有编制的人员,在编人员也可以通过选调、遴选等方式向上发展。非编制的人员,不但没有晋升的机会,也没有评优评先评职称的资格,而且没有编制的人员,不管做多久,一般都是不可能转正的,也就更不要说被提拔了。所以就导致很多非在编人员最后仍然需要参加事业单位编制考试。
4.稳定性:编内人员只要不犯错误一般不存在被解聘,比较稳定,至于编外用工事业单位会根据单位实际效益决定工资待遇和是否解聘。虽然,现在事业单位无论是在编的还是编外的都是采用聘用制,但是非在编人员虽然签订了劳务合同,但也是有随时被辞退的风险的,所以编制就是最好的安全保障。
众所周知,进入事业编或成为公务员需要通过笔试、面试、政审、体检等等环节后才能入编,期间经历的艰辛只有考过的人知道。但靠考进来是不能满足单位的用人需求,所以就有了编制外的人员,也就是聘用制。别人都是付出努力后考进去的,凭什么要和编外的同工同酬呢?如果同工同酬了,考试的意义何在,是吧?所以小编提醒考生,随着事业编改革的进展,想要成为事业单位中的一员只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知道事业编的优势之后更要好好加油,抓紧时间备考吧!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